点击左上角三条杠查看/隐藏目录😎

1. 半坡劳务市场

79D1DFB29C0C88D8B524770ACF91678A

近年来,全国各地,特别是中西部城市的劳务市场,成为各大媒体没货了就去水一篇报道的好去处()

稍微出圈的就有:

等等,笔者只列举自己最近印象较为深刻的。

媒体做这些我们当然欢迎,但绝不能止步于也像一般通过网民那样刷到定型文/视频,看完感慨几句(甚至爆两句典),然后继续哪凉快呆哪去,,,

在这样一个新自由主义体系下,这样一篇文章只能成为赚取廉价眼泪的快消品罢了。

如果自居行动者,劳务市场是无产阶级的聚集地,是我们不能忽视之地,我们要做的是:

  • 深入了解
  • 走进去
  • 融入
  • 扎根

下文是笔者近一年来在西安市灞桥区半坡立交桥劳务市场的一些收获,没什么文笔,不会写定型文,就把信息汇总一下,供大家交流批判

1.1. 半坡概况

大家听说半坡可能大多数会想到历史书中提过的中国远古时期的半坡文明,下面一段摘自维基百科:

半坡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半坡村,地处浐河下游右侧覆盖有黄土的二级阶地上,背依白鹿塬,与河床相距800米。半坡遗址是中国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村落遗址典型代表,至今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

半坡劳务市场位于东三环半坡立交东侧边缘,如下图所示的位置。向东向西不远处都有地铁站,附近(如图紫色区域)有不少城中村,比如北边的 官厅村、东边的卞家村席王村席王新村,西边的小寨村、张一村、十里铺等。

1705073168518

  • 每天早上四点半左右,此处开始聚集大批农民工,我们去过的几次人数大致有七八百人,据说以前可以有上千人

  • 年龄上: 以中老年农民工为主,有的掌握简单的技术,如刷墙、水电装修、钢筋等等,有的似乎不会什么技术,只能出死力。

  • 性别上: 女性不足两成,女性有的从事家政保洁等服务业工作,有的也干工地,但据有限的观察,女建筑工不很受欢迎,而且在工地上也以杂活为主。此处女性找工作的难度总体上远高于男性

  • 来源地: 绝大多数不是西安市区本地人,大部分来自西安周围县,也有其他省的,比如河南甘肃等。

  • 居住地: 他们绝大多数居住在附近的城中村民房,房租最便宜的200¥/月,贵的也不超过500¥/月。

  • 其他特征: 他们大多是季节性、省内流动的农民工,在与他们进行交谈过程中,可以体会到,他们的自我认同仍然是农民,他们对一般意义上的劳工权益没什么具体概念,也不甚关心,当打零工被欠薪或者遭遇工伤时,他们并不倾向于通过法律途径维权,组织度也比较低。这一点可以看出,他们的所谓“无产阶级化”的程度是不如省外流动的(特别是珠三角的那种)“典型的”农民工群体。

早晨招工时,类似工头、中介的角色的人开着面包车,根据自己的需求从这里挑选合适的农民工上车,拉到工作地点。理论上来说,这是个相互选择的过程,但实际上劳动者只能被动地接受对方开出的条件——早晨的招工高潮结束后,此处仍然能剩下7成以上的工人,大部分劳动者找不到工作。这里的工价一直有起伏,在笔者到此地询问时,开出的工价大概是,小工150~200大工300~400。工作时间可达12小时,不论季节。 后来我们发现,中介在中间环节可能拿走了最高能占工资30%的回扣,但也据工友的说法,中介拿到的这么多财富,自己也只能拿到一小部分,大部分也都消耗在了上下打点等环节上,不仅如此,这些中介必须在酒桌上足够勇猛才能留在这个行当。尽管不清楚分润比例,这个包庇主义的、利益输送的链条是客观存在的。

1.2. 关于法律问题

为什么不去工地上做稍微长期一点的工作,而是来这里做不稳定的日结?工人们的回答比较普遍:干工地可能拿不到钱,干这种日结或者两周以内的短工,钱很快能拿到手里,这似乎是全国统一的情况。

提到欠薪,不得不提这些劳动者法律意识和利用法律解决问题的能力接近于零。笔者问他们是否了解各种讨薪的法律途径,他们大多数不很了解,也没想过劳动仲裁等途径。我猜想,对他们而言,政府机关的繁文缛节也许是克苏鲁一般的不可名状之物,是另一个世界的人们打交道的地方。面对欠薪,他们能做的也就是不厌其烦地给”老板“打电话、发消息,直到对方发钱或者将他拉黑(事实上,对方可能也没钱,因为工程款没有到他手上,但根据《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在项目中如果某一环节没钱发工资,应当先垫付,之后总包分包等各个部分内部再做协调。)。而且,他们往往不知道自己在为谁工作,只知道可以和那个拉自己上车到工地的人对接,但对自己工作的地点、单位名称等等一无所知,这也为后续用法律手段讨薪造成一定困难。

1.3. 作为一个社区

半坡不仅仅是早晨招工时热闹。除了冬天实在太冷,户外待不得的时候,这里一整天都聚集着不少民工。他们像幽灵一样在这一片小天地游荡,也许是因为有时候白天也会有来招工的,也许只是因为没找到工作,无处可去,民房里孤单又无趣,夏天热得难耐,而这立交桥下有这么多的工友,大家都是打工人,不少还是老乡,说话又好听(雾)。他们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小社区

8869F15BBE8D6F815AE8CCA633F96094

这里有各种小摊,卖旧衣服的、卖劳保用品的、卖旧书旧影碟的、卖二手充电器的,甚至总有两三个主播在这里支起大屏唱歌(甚至还有擦边主播),这时候总会有一大伙农民工围成一圈驻足观看。饭点会有小摊,主要卖面,便宜管饱。pintu-fulicat.com-1705489557585(左图为在此露宿的农民工,右图为路对面的商业综合体和住宅楼)

半坡工人的活动模式如图

1705073239326

除了深冬时节,等到深夜,大多数民工都回到自己的出租屋了,可以看到近二十个农民工在此露宿(笔者是秋天去的,也许盛夏时更多),就连200¥/月的房租都不愿意掏,他们有的是觉得没必要,怎么睡都一样,有的则是真的掏不出这个钱来。入冬之后,人渐渐消失了,至于去哪了?他们有的曾亲口告诉我不愿意去救助站,但愿他们只是回家乡了罢了。

1.4. “信息化”?

之前看到某大学的学生做的调查,说什么“访半坡村遗迹旧址,研农民工信息赋能”,实在是令人忍俊不禁。虽然他们的最终报告还没出来,但笔者非常怀疑,智能手机究竟能如何“为农民工赋能”。据笔者观察,这里的农民工大多只会使用电话、微信和抖音等短视频,而后者大多数也是只会发语音、收付款、刷视频,还经常被app的使用逻辑绕晕,有的甚至不会加好友。笔者还注意到很多农民工还在使用五六年前乃至更早以前的老款式。也许,智能手机对农民工的意义可能只有两点:一,全面的数字化支付手段尽管有诸多问题,但至少消灭了扒手;二,短视频虽然充斥着垃圾内容,但就像“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并不是在说宗教使人成瘾,而是说宗教是止痛剂一样,对于超量劳动的农民工而言也是同理。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