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献摘录

笔者在调研中同时量子速读了一些文献,也一并贴在这里

1.1.1.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中村改造研究》

城中村虽然在地域范围内已经属于城镇,但在管理体制上仍然是农村体制和农村建制,城中村内村民虽然不用再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但在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都无法享受到和城市居民一样的社会保障。

城中村的二重性:

  • 城市特征
    • 城中村居民居住在市区或市中心;
    • 和城市居民一样,主要从事第二、第三产业;
    • 城中村居民生活方式逐步城市化。
  • 村落特征:
    • 土地产权属于村落集体所有;
    • 村民委员会管理社区,该组织属于村民自治组织;
    • 城中村居民因保留村籍,故使得该部分人群的经济收入远远高于农民工,甚至高于一般市民。

城市蔓延指的是城市化区域向与其规模不相称的、没有城市化的地域进行扩张,城市蔓延的特征是指在城市边缘进行大片的低容积率、高建筑密度的住宅开发,从而使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界线越来越模糊。

导致中国城市蔓延的主要因素有土地市场、地方政府出租土地的意愿和地方分权,并揭示出中国城市土地空间失衡的机制及原因,指出政府的政策与相关制度对城市蔓延的重要影响

城中村的定义

  • 城中村是一种介于传统农村单家独户的单层住宅和城市多层建筑之间的现象,其特点是建筑密度较高、建筑层次低,建筑结构多以砖混结构为主,城中村内基础设施不完善、城中村建设缺乏整体规划
  • 城中村是以农业人口为主,但从事农业活动的人却很少,流动人口集中,城中村内人口的职业构成比较复杂,居民的文化程度不高,缺乏现代意识,小农思想严重等
  • 城中村治安混乱,社会问题较多,存在较浓的农村社会特征和严重的城市病。
  • 城中村是游离于城市型主体社会之外的“体制外灰色社会”。城中村处于城市和乡村之间,是存在于体制夹缝、社会转型、经济“推拉”和空间过渡之中,是具有典型的“半城市化”特征的区域。
  • 城中村是指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将一些距离城区较近的村庄划入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这些被纳入城市建设用地的村庄就是城中村。

城中村的特征

一般特征:

  • 城中村具有优越的地理区位,但由于土地制度的二元化,造成城中村土地利用和管理处于失控状态,城中村内缺乏统一规划,建筑密度大,人口拥挤,环境脏乱差,道路狭窄,生活配套设施严重缺乏,居住环境远远不能达到居民的要求,使得城中村与周围城市建设极不协调。

  • 城中村在城市化快速发展进程中可以承担容纳外来暂住人口的功能

    城中村还具有控制深圳的营商成本、降低创新产业进入深圳的门槛和有利于创新人才的流入。

  • 尽管城中村村民的户籍已经转变为城市户籍,但由于村集体自治的管理体制仍然继续存在,所以村民还能够继续享受到村集体为他们提供的利益

  • 城中村内人口流动性较强,职业结构复杂,导致城中村社会治安较差。

  • 城中村集体经济主要依靠非正规经济维持。城市建设征地的补偿是城中村集体经济收益的一个重要来源,而出租房屋所获取的租金收入、村集体经济分红以及小规模的商业和服务业是城中村原住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 城市所有土地的产权归国家所有,而城中村内的村落土地的产权归村落集体所有,管理的方式属于自治模式,所发生的一切管理费用都由村集体负担

内部特征:

  • 建筑物密度高、质量差。

    在西安、武汉等地曾发生多起正在搭建的楼房坍塌的恶 性事件,据西安市政府网站相关数据统计,2012 年初至 2017 年 6 月,西安全市村民自建房屋发生事故 50 起,死亡 69人,直接经济损失 886.1 万元

  • 人口结构复杂、居住环境差、治安不好

  • 基础设施不完善

  • 社会保障缺失,失业问题严重

  • 村内制度不健全,村民自治难度大。

  • 村内制度不健全,村民自治难度大。

城中村的类型

  • 按照发展阶段 村落、城乡结合部、城中村、完全城市化
  • 按照城市和村庄相交的形态特征 全包围型、半包围型、外切型、飞地相邻型、相离型、内切型
  • 按照社会形态: 典型城中村、转型城中村和边缘城中村
  • 等等

城中村的形成机制

根本原因
  • 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
制度性成因
  • 政府的低成本城市化道路的选择
    • 政府往往会选择低成本的城市化道路,目的就是尽最大可能减少因为征地行为发生所带来的货币补偿金额,政府的这个货币补偿就是补偿给那些失去土地的农民,主要包括征用土地的补偿、拆迁房屋的补偿和农民就业居住的生活成本等。
    • 为了降低成本,即使是必须要征收农村土地实现城市规模的扩大,也只是征收处于城市周边的这些村庄里农民土地资源,而没有将农村人口真正地融入城市
  • 城乡二元土地制度
    • 为了降低成本,即使是必须要征收农村土地实现城市规模的扩大,也只是征收处于城市周边的这些村庄里农民土地资源,而没有将农村人口真正地融入城市
    • 由于农村土地的产权归村集体所有,在城市化过程中,国家可以征用作为农民生产资料的农用地,但难以征用作为生活资料的宅基地,房地产商也就无法介入村子的整体性房产开发中去,而只能留给村民分散地进行粗放型开发,使得城中村逐渐形成
    • 土地征用制度 在城中村治理中,国家不再直接参与,更多是由社会或市场主体完成 集体土地征用目的不明确,隐形市场交易严重 一些地方将国家征用的土地的一部分用于公共事业,而将一大部分用于商业改造
    • 土地流转制度 “土地交易不够市场化”(所以说读这些论文主要是看材料而不是看观点,,,
  • 城乡二元行政管理制度
    • 村民委员会不单是行政管理上的概念,还是一个经济实体,这可能导致监管不足、地方主义等问题。

城中村的演进

城中村的作用

积极作用:

  1. 城中村的存在分担了城市和政府的安置负担
  2. 城中村的存在为失地农民提供了社会保障的补充
  3. 城中村低廉的居住成本为低收入群体提供了栖身之所

消极作用:

  1. 二元土地产权制度的租金收益
  2. 二元人口管理制度给农民带来优势
  3. 二元行政管理制度带来的集体经济分红与福利
  4. 城中村的存在使城市土地利用不经济,降低周边房产的价值

1.1.2. 《西安市主城区居住空间格局与形成机制研究》

城市居住空间扩展模式:

  • 紧凑圈层式
  • 轴向带状式
  • 跳跃组团式
  • 低密度蔓延式

西安作为“一五”计划第一批重点建设城市,被定位为“轻型的精密机械制造与纺织工业城市”。职工就近居住以方便工作的需求。

九十年代末,西安市进入了“大拆迁大改造”阶段,职住分离现象逐渐明显。

1706241933590

“一五”期间,苏联援建中国156项重点项目,其中17项布局在西安,包括灞桥热电厂、户县热电厂、西安高压开关厂、西安绝缘材料广、西安高压电瓷厂、西安电力电容器厂、原西安机械厂(西安远东公司)庆安集团有限公司、西安西北光电仪器厂、国营黄河机器制造厂、国营华山机械厂、西安庆华电器制造厂、西安秦川机械厂、西安东方机械厂、西安昆仑机械厂、西安惠安化工厂、东风仪表厂。

1952年,西安市第一次城市总体规划确定西安城市性质:“以轻型精密机械制造和纺织为主的工业城市”。在西郊建设电工城,该工业区位于玉祥门以西,沿大庆路分布,长约6公里,北侧为生产区,南侧为相配套的职工居住区,生产区写居住区之间以绿化带隔离。西郊工业区当时有10多家大型电工企业,与陇海铁路建立支线连接,便于生产运输。 改革开放后,国家经济体制发生根本性转变,西安经济产业结构从单一向多元化发展。随着新兴产业开发区在城市边缘迅速崛起,并逐渐形成规模,高新技术产业进而取代传统工业成为城市新的主导产业,西郊工业区发展缓慢,相应的居住空间也整体处于缓慢更新或者停滞更新状态。 西电高压电瓷厂是“一五”期间西郊电工城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作为传统制造业,企业存在投入高、用工荒等不利因素,近几年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严重影响职工收入。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根本没有足够的资金提供支持,造成居住空间更新停滞。

规划规定明城墙内侧100米以内的建筑高度不得超过9米,超出100米则以梯级形式累加;以东、西、南、北大街交汇处为原点,半径100米的区域内为绿地、广场以及道路;钟楼至东、南、西、北的城楼确定为文物古迹的通视走廊。同时城墙内实行“新旧分洽”的发展战略,目的是逐渐弱化明城墙内的居住、行政等功能,加强旅游和观光功能。

1.1.3. 《西安市主城区城中村改造模式》

城中村改造项目审批工作流程

1.1.4. 《西安城中村居住空间模式调查研究》

本篇论文实证材料最为丰富,附有较多的图表、城中村平面图、街景图,就不全部贴上来了,感兴趣的自己可以量子速读一下。

1706244147214

调查对象规模大小1

调查对象规模大小2

文化素质比例

家庭人口结构

年龄、职业比例

城中村层数

1706244516889

1.1.5. 《西安城市贫困阶层居住空间研究》

这一时期(指建国以前——笔者注)城市居住空间最大的一个特点便是西安城涌入大量外省移民和难民,尤以黄泛区河南籍难民最多,一方面使得城市居住用地需求增加,另一方面贫因人口数量增加。外来移民和难民形成的流民阶层主要聚居在火车站周边及其以北自强路二马路、东北隅荒地等地,建造大批简易平房。由于这一群体有着强烈的社会认同感和相近的生活习性,形成当今西安道北地区“河南籍村”贪因居住空间。

1706244776088

1706244820776

1706244856815

1706244872625

1706244938503

1.1.6. 《空间生产理论视域下西安甘家寨片区更新规划设计策略研究》

建议量子速读一下全文,特别是甘家寨改造进程这一部分

1.1.7. 《城中村的密度与空间形态研究》

将西安城中村与佛罗伦萨进行对比,有点难绷

周家坡村

17062452198581706245238305

老人仓村

  • 1706245265864

罗家寨

  • 1706245286960

沙井村

17062453049921706245319771 1706245354151 1706245407779

1.1.8. 《城中村: 城乡社会结构的“第三元”——基于京郊 H 村的调研》

写得还行

当前农民工城市融入已进入加速期,呈现出累积性、分层性、空间差异性等突出特征。一些学者通过考察城中村的社会生态,认为城中村呈现出了“类贫民窟”、“空间隔离”的趋势,城中村因而是一种“中国式边缘化”的社会样态。

城中村既是一个村庄,又是城市系统的一个比较隐秘的末端,进而呈现出两面性:

  • 第一,城中村的相对封闭性,其落脚点在“村”。在集体主导的土地开发模式下,城中村孕育和维系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经济社会系统,使市场机制服务于农民工的生活逻辑,农民工在此不仅可以实现劳动力的低成本再生产,而且还能维系完整的家庭生活与丰富的交往生活;
  • 第二,城中村的相对依附性,其落脚点在“城”。城市系统末端的位置定义了城中村与城市的关联,农民工在城中村集聚的目的是通过城市劳动力市场实现自身的劳动力价值。

城中村的空间形态具有历 史性和阶段性,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边界的扩张会产生新的城中村,城市更新则会消灭城中村, 从而形成由中心向边缘的空间郊区化过程。

劳务市场是劳动力要素市场化的重要方式,而城中村的体制是劳务市场发育的温床。

劳务市场嵌入城中村,并搭建了农民工由城中村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通道。具体而言,劳务市场嵌入的具体机制主要有如下两个方面。

  • 第一,城中村构造的低成本的生活世界具有显著的流动人口集聚效应,是劳务市场产生的土壤。流动人口集聚效应保证了劳务市场的劳动力资源供给,有利于降低市场运行的交易成本,提高市场运行的规模收益。城中村因而是劳务市场空间分布的重要节点,体现了依附于人口集聚而非产业集聚的显著特征。事实上,劳务市场与其附近区域产业结构并无必然关联,随着城中村逐渐向边缘地带转移,劳务市场随之而变。
  • 第二,劳务市场的流动性建立在城中村内部循环的生活世界的基础之上。城中村的人口集聚效应促进了农民工的生活世界与生产劳动实践的相对分离,释放了劳动力要素的流动性,脱卸了非正规劳动力市场可能面临的负担和阻力。“零工”的非正规就业形态具有高度的不稳定性,若农民工的生活空间随着生产空间的频繁变动而转换,不稳定的劳动关系必然扰乱农民工的生活秩序。H 村农民工的工作场所虽不稳定,但城中村作为相对稳定的后方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中流动的后顾之忧。

由此可见,劳务市场是劳动力要素需求与供给的有效对接的重要方式,为农民工进入城市劳动力市场提供了重要载体。流动人口集聚的城中村是劳务市场发育的温床,同时,劳务市场也进一步吸引流动人口的集聚,从而实现了劳务市场的扩张,劳务市场的规模越来越大,辐射范围越来越广。

劳务市场重构了农民工劳动力市场化的路径,形成市场主导的劳动力配置逻辑,从而打破了农民工对于“老乡关系”的过度依赖。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